- · 《热加工工艺》杂志社刊[10/30]
- · 《热加工工艺》杂志社收[10/30]
- · 《热加工工艺》编辑部征[10/30]
- · 热加工工艺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热加工工艺》投稿方式[10/30]
- · 《热加工工艺》数据库收[10/30]
- · 《热加工工艺》期刊栏目[10/30]
如何可以写好论文(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而从这个时候开始,老鼠们出现了和之前实验一样的情况。首先是较为强势的老鼠占领了宿舍,而许多低等老鼠则只能拥挤在场地的中心处。 这样一来,
而从这个时候开始,老鼠们出现了和之前实验一样的情况。首先是较为强势的老鼠占领了宿舍,而许多低等老鼠则只能拥挤在场地的中心处。
这样一来,它们不仅打不过强势的老鼠,又被限制在了这里,每天什么也不能干,无所事事。最后它们变得暴躁起来,去攻击同伴,而那些被打的老鼠竟然都无力反抗,任由处置。
当然,那些住在房子里的强势公鼠也不好过。随着种群不断扩大,面对新生的公鼠,这些老的公鼠也难以应对,光是维护领地就用尽了全力,更别说去守护母鼠了。
而这些母鼠只有“既当爹又当妈”,除了照顾幼崽还要保护巢穴。就这样,母鼠也会逐渐变得狂暴,有时还会误伤自己的幼鼠。
面对陌生老鼠的入侵,这些母鼠没有能力对抗,变得压力巨大,甚至会出现“布鲁斯效应”,也就是母鼠会停止生产。再加上公鼠也会攻击幼鼠,所以鼠群很难会有增长了。
直到第560天,鼠群的最大数量维持在2200只左右,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场地的极限。而在这以后,鼠群就开始迈向毁灭了。
幼鼠被母鼠抛弃,很难活下来,而母鼠们慢慢失去了母性。公鼠没有心思追求母鼠,每天只会进行吃饭、喝水、睡觉、梳毛这四个事。
按照这个趋势,约翰进行了推算,最后一只公鼠大约会在第1780天S去,而这也标志着这个老鼠的乌托邦走向了毁灭。
直到1973年约翰的论文成稿时,他本人对这个实验的解读是这样的:老鼠这种简单的生物都有可能走向末路,更何况是人类这么复杂的生物呢?
确实,乌托邦中的老鼠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和一些情形很相似,比如国外的监狱等。
那么老鼠的命运能代表人类吗?我想这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至少它让我们有了反思,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如今的生存环境。
随着科技逐渐发达和进步,我们似乎也在向往着一个乌托邦,可是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如今的环境上。
在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自然的保护,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地球母亲给予的,所以如何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值得我们保持关注、思考的一个长久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清华大学欢迎新生的横幅除了将热烈写成热列?
我不在现场,也不是我写的,我更不是清华的。有错就纠呗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论文?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论文:个别潜伏期达24天?这篇文章是美国冷泉实验室网站上的一个预印本,就是还没有正式发表,2月9日预先发在网上供同行评议。
文章标题就清楚地显示,这是一篇有关“COVID-19”(WHO已经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冠状病毒疾病-19)1099病例临床特征的回顾性报告。
今天,通讯作者已经专门就24天超长潜伏期问题向社会做了回应,称:
24天潜伏期的患者仅有一例,占千分之一还不到,因此用一个极端来以偏概全是不合适的。
同时强调:
作为文章的撰写,它必须忠实于原始的描述(似乎应该指原始数据)。
接着,他又给出了应有的“科学方法”:
应该使用四分位数法,绝对大多数病人潜伏期在2到7天,中位数是4天(论文给出的是3天)。
最后,以狂犬病部分病例的超长潜伏期来比喻说,这24天潜伏期不代表大多数,并强调:
这些数据不应该被媒体引用,也不能作为临床处理的依据。
如何来看待论文中给出24天潜伏期,和钟院士的回应呢?
公众对24天潜伏期为什么如此高度敏感?道理很简单,COVID-19正在席卷全国,目前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重症占据很大比例,到目前已经引发1000多人死亡,全国各地正在严防死守。
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一旦感染将有可能面临巨大灾难。
而免于灾难的方法就是预防。
而预防的重中之重就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潜在的带毒者密切接触。
而研究已经证实,COVID-19潜伏期内也具有传染性。
那么,潜伏期的长短直接决定着很多预防措施,甚至是公共卫生政策。
这就是公众对24天超长潜伏期如此敏感的原因。
这个24天超常潜伏不具有可信性首先,这是一篇回顾性临床观察报告,而不是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文章明确说,“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近期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来自电子病历。”
虽然文章没有明确说,但是,也没有特别说明包括潜伏期在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来源样本,应该是来自全部1099例患者。
文章来源:《热加工工艺》 网址: http://www.rjggyzz.cn/zonghexinwen/2022/120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