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可以写好论文(5)

来源:热加工工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10: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果部分关于潜伏期的描述仅有一句话: 中位数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天至24.0天) 可见,3天这个中位数潜伏期是一个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却没有按照常

结果部分关于潜伏期的描述仅有一句话:

中位数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天至24.0天)

可见,3天这个中位数潜伏期是一个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却没有按照常规给出可信区间,即钟院士回应中说的四分位数的2到7天。

而最短和最长的0和24天显然是没有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原始数据。

业内人士都知道,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很难的事,很多资料数据都是模糊的,不确定。

具体到接触史,资料来源通常是患者对发病前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所有接触的人和物的回忆。

调查人员再从中筛选出认为是可信的东西进行记录。

因此,绝大多数病人很难明确具体的接触史。

而只有非常明确接触史的患者,才可以用来计算潜伏期。

比如,前面我已经举过的越南第一个本地传染病例哦例子。一位27岁越南人一直住在越南,没有与新冠病人接触的任何机会。他父母从武汉回到越南住在酒店,在父子首次见面后3天,他发生症状,并最终确诊。

这个病例的接触史就非常明确,可以说他患病的潜伏期就是3天。

而在一个包含1099例的样本组中有多少是有明确接触史,可以用来计算潜伏期的呢?

应该很少。

比如,日前,疾控中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425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具有明确接触史,可以用于潜伏期计算的仅有区区10例。

给出的平均(理应是中位数)潜伏期是5.2天,95%可信区间是4.1到7天。

也就是说,在4.1到7天范围内都是有可能的,是可以相信的,超出这个范围的可信度就很低(5%以下)。

而95%可信的潜伏期长度是12.5,天,也就是最长可信的潜伏期是12.5天。

这个数据最大的缺陷是样本数太少,而最大的优点是原始资料来源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剔除了绝大部分不可用的数据(415例),同时还经过了规范的统计学处理。

反观,钟院士团队文章中给出3天的中位数潜伏期(范围0到24天),样本数虽然增加了100倍,但是,可信性反而远远低于疾控从10个病例得出的统计学处理数据。

尤其是,24天这个超长潜伏期,如果进行规范的统计学处理,应该被作为“坏点”处理掉。

那样,得出的最长潜伏期应该大大低于24天。

这个24天最大可能是那位患者有二次即以上的接触史。

比如说,他可能在发病前24天曾经与某患者接触,但是当时没有传染上。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与另外一位患者接触并被传染,却没有回忆起来,或者他不知道第二位已经被确诊,或者第二位原本就是一例无症状感染者。

所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原始数据。

而医学上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处理掉一些可能存在的偏差。

总之,这个24小时超长潜伏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原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文章中。

这也就是涉及了钟院士回应中提到的,科学论文怎样才算忠实于原始数据?

怎样看待钟院士的回应?

钟院士说,文章应该忠实于原始数据。

这没错。

但是,忠实于原始数据就等于照搬不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可能存在明显缺陷的原始数据吗?

显然不是。

如果是的话,根本就不会有医学统计学这门科学了。

具体到这个24天超长潜伏期,最大可能并不是钟院士说的狂犬病那些超过1年的超长潜伏期和个别现象,而更可能是偏差造成的一个缺陷数字。

钟院士用狂犬病超长潜伏期来打比方,意思是不认为这个24天可能是一个研究偏差造成的错误,而是真实可信的,少数个别现象。

也就是说,不仅这个24天超长潜伏期是不可信的,钟院士的回应也并不恰当。

热加工工艺是ei吗?

热加工工艺是ei

《热加工工艺》主要报道铸造、锻压、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领域的试验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介绍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实用热加工技术信息。本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文章来源:《热加工工艺》 网址: http://www.rjggyzz.cn/zonghexinwen/2022/1206/734.html



上一篇:改革创新二十载 培育制造业卓越人才
下一篇:热加工工艺小论文格式(加工工艺设计论文)

热加工工艺投稿 | 热加工工艺编辑部| 热加工工艺版面费 | 热加工工艺论文发表 | 热加工工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热加工工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